编者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电力工业成就系列报道今天开篇了,该报道分为火电篇、水电篇、新能源篇、核电篇、电网篇、供电篇、环保篇、改革篇等8篇。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将以相继刊发本网记者采写的《火正神州》、《功迈大禹》、《追风逐日》、《纵横经纬》、《春风如晤》等系列综述。
本组报道主要通过对已届耄耋之年的、曾经叱吒中国电力工业风云史的部分权威人士和历史亲历者的寻访,讲述60年来新中国电力工业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决策背景和重大事件的精彩片断。新中国60年电力工业成就非凡,共和国建设者们的丰功伟绩如高山仰止,方方面面的报道线索千头万绪,由于版面篇幅和我们的阅历所限,我们的报道难免挂一漏十,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古有传说,帝喾在位时,颛顼之子重黎,官位“火正”,即火官。重黎忠于职守,帝喾赐以“祝融”的封号,以此勉励重黎继续用火来照耀大地,永远给人带来光明。
生活在这片古老神奇土地上的人们,几千年来感恩并敬畏着这位光与热的使者。然而,1879年5月17日,美国总统格兰特途经上海,给中国人带来第一次电能使用体验,同时也颠覆了几千年火神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从此,中国能源的使用掀开了全新一页。
三年后,英国商人在上海乍浦路建设的中国第一个火力发电厂开始供电。尽管这个发电厂容量仅有12千瓦,却紧跟全球发展脚步,只比世界第一座火电厂晚建7年。
然而,旧中国战乱频仍,这把光明之火并没有越烧越旺。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火电装机容量仅169万千瓦,设备设计制造完全依赖进口,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不言而喻。
时光之轮仅仅转过60年,火电发展的大车却驶出万里之远。截至2009年7月30日,我国6000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装机容量就达60902万千瓦,是1949年的360多倍,国产百万千瓦级大型机组星罗棋布,我国火电建设屹然立于世界之巅。
60年从满目疮痍到世界之巅,这不能不说是电力建设史上的奇迹,那千千万万个电力人就是书写奇迹的人。
曲折探索
“现在的发展速度真是以前难以想象啊。”81岁高龄的杨勤明毕生从事火电事业,谈及我国日新月异的火电建设感慨不已,“1956年淮南田家庵电厂投产一台6000千瓦的机组,那是我国第一台国产火电机组,在当时就是很大型的机组了。而现在这样的机组都应该列入‘上大压小’淘汰之列了吧。”
淮南田家庵电厂这台当时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机组,技术来自当时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捷克,由上海锅炉厂、上海汽轮机厂和上海发电机厂引进。彼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电力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前苏联、捷克成了中国火电建设过程中最大的技术源。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我国156项重点工程中,有24项电力项目,除了丰满水电站外,其余均为火电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奠定了新中国火电发展的基础。1957年末,我国火电装机容量达361.6万千瓦,是建国初的2.15倍。
从“二五”开始的二十年,我国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火电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动起起落落,这一代电力人也在曲折中不断探寻适合中国的火电之路。
“‘一五’期间电力规划较好,基本没有缺电现象。但大跃进打乱了原本的电力规划,从‘二五’开始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缺电现象。”从事电力规划工作二十年的吴敬儒告诉记者。
“大跃进那个年代,大家都讲究‘放卫星’,火电建设也不例外。”杨勤明回忆道,“太原一厂的5号机,在锅炉没装完、发电机等关键设备没到厂的情况下,先扣上大盖,装上各种临时的周边设备,汽轮机勉强转到500转/分钟就停了下来,这样也算放了卫星,报了投产。”数据显示,1959年投产的323万千瓦机组中,有200万千瓦都不具备投产条件。
这样的大干快上模式迫使“三五”规划不得不放慢火电建设的脚步,对“二五”留下的漏洞进行填平补齐。当时又适逢中苏交恶,苏联专家在1960年突然集体撤离,这给当时的火电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那时候开始到1978年,中国的火电专家们开始了长达18年自力更生的历程。
“苏联专家撤离,我国专家顶上。困难肯定有,但最终都被我们克服了。”
多年从事电力基本建设技术管理工作老专家马致中告诉记者:“那时候自己没什么基础,主要靠仿造苏联。”
在仿造苏联的基础上,我国相关技术人员自行开发了10万、20万和30万千瓦机组,第一台机组分别于1967年2月、1972年12月和1974年11月在北京高井电厂、辽宁朝阳电厂及江苏望亭电厂投产。
经过一段短暂的复苏,受“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的影响,刚刚蓬勃发展起来的火电建设又跌入低潮。超铭牌出力、简易施工等不合理政策使得电厂事故频发。云南开远电厂一台6000千瓦的机组在超出力至8000千瓦时甚至发生了飞车的设备严重损坏事故。直至1976年末,全国大中型电厂中仍有400万千瓦因为设备失修、缺少配套、基建结尾工程未完等原因不能发电。
这段坎坷的经历也使我国火电建设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大洋彼岸的美国早就步入大机组时代,而我国火电建设还在中小机组时代徘徊。然而,电力人没有放弃,他们在为新一轮高潮默默积蓄力量。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火电建设经历了多次政策变化,但人才培养、技术积累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始终没有断线。这为改革开放后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原水利电力部部长、国家开发银行行长姚振炎总结道。
尽管发展相对缓慢,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火电装机容量还是比建国初增长了23倍,达3984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69.7%。
故事一
“礼拜机”变“双达标”
有谁能相信,“三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发电机组最短的并网时间只有57秒钟!
“朝阳电厂建设初期,机组运行不稳,三天两头停机,我们都叫它‘休礼拜机组’。最夸张的一次,并网才57秒钟,机组就维持不住打闸停机了。”殷学章在辽宁朝阳发电厂建厂初期担任生产副厂长、总工程师,朝阳电厂频繁停机曾经是他最为头痛的问题。
辽宁朝阳发电厂安装着我国第一台国产20万千瓦大机组,1972年12月14日首次并网发电。
“我们当时缺乏设计制造经验,仿制的机组在整套试运行期间出现过很多问题:锅炉爆管、汽轮机转子弯曲、发电机磁化。不过这些问题经过攻关,最后都一一解决了。”殷学章说。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这个“休礼拜”机组后来竟成为我国首批“双达标”单位。
朝阳电厂只是我国自行开发大型火电机组的一个缩影。从苏联专家撤离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注定要学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2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从亚临界到超超临界,伟大的中国电力人用不到40年的时间,实现了火电技术的大跨越,跻身世界前沿!
快速前进
那些纷乱灰暗的岁月终究过去,太阳照常升起。改革开放在给全国各行各业带来温暖和希望的同时,也彻底激活了电力行业。
开放的最大意义在于走出国门,走出封闭。1978年,邓小平开始主持工作后便派出一大批部长级人物带队的高级代表团出国考察。第一个派出的便是由时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李代耕带队的电力代表团,主要任务是赴美国、日本学习先进经验。
“这次考察参观了美国和日本电力工业的方方面面,对我国电力工业后来的发展规划影响深远。”姚振炎也在考察队伍之中,“当时我国全部发电机组加在一起不到5000万千瓦,多是中小型机组。而美国一年新投产的机组就有30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更是高达5.76亿千瓦,而且以大型机组为主。”
巨大的差距深深地震撼了电力工业决策层。1980年2月,经过李先念等6位副总理的批准,电力工业部着手准备引进30万及60万千瓦亚临界火力发电技术。
1981年5月,水电部组成了34人设计组,根据中美双方签订的《30万、60万千瓦机组大型燃煤电厂设计技术转让合同》,赴美引进先进技术。而此次技术引进的机组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主力机型。
“我们这34人组成水电部设计队,负责从美国依柏斯工程顾问公司(EBASCO)引进火电厂设计建造技术,还有机械部一支队伍负责从西屋公司(WestHouse)和美国燃烧工程公司(CE)引进设备制造技术。”亲身参与到如此重大的技术引进工作是杨勤明最难以忘怀的工作经历,“当时美方负责电厂的技术设计,我们培训学习并配合工作。”
引进的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分别安装在了山东石横电厂和安徽平圩电厂。由于引进获得了巨大成功,两个工程分别在1987年和1991年获得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优秀项目奖”和“重大技术装备特等奖”。
就在中国派专家赴美引进先进技术的第二年,集资办电模式在山东龙口电厂得到了实现。这一做法解决了困扰火电建设多年的资金不足问题,得到了全国各地的迅速响应。1984年,中央明确提出“电厂大家办,电网统一管”的方针。一年后,利用外资办电的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和TOT(转让-经营-转让)模式在广东沙角B电厂和陕西渭河电厂得到了实现。
1987年9月,国务院在集资办电的基础上,制定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二十字方针和因地制宜原则,极大地调动了中央、地方及企业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开创了电力工业改革的新局面。
|